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2025年(nián)6月20日
辟(pì) 谣 网传“河南信阳火灾致7人死亡”系谣言!
详情:近日(rì),有网民在某社交平台(píngtái)发布题为“信阳火灾事件”视频,视频配音(pèiyīn)称“电动车门店炸成火海,7条生命被(bèi)浓烟吞噬”“一家四口熟睡中被呛醒,火舌已封死楼梯口”,并配以“信阳7人惨死”等文字信息。经核实,网传视频实为5月23日夜间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信阳市平桥区兰店办事处辖区一电动车店内发生火情,当地应急、消防(xiāofáng)部门及(jí)周边群众发现火情后迅速开展救援,将被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,被困人员成功脱险,网传“火灾造成人员伤亡(rényuánshāngwáng)”信息系谣言。(来源:“清朗河南”微信公众号、信阳市互联网举报和辟谣平台)
谣 言(yán) 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停运?
真相:近日,有自媒体发布消息(xiāoxī)称(chēng),“因广州地铁(dìtiě)3号线以及10号线施工需要,经市政府批准,自2025年7月8日起,3号线体育西至天河客运站区段列车停止对外服务,敬请留意”。经核实,该信息内容不(bù)实。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州地铁官方从未发布过此类信息。广州地铁今年计划开通10号线(西塱至杨箕东),不涉及既有线改造(gǎizào)和拆解(chāijiě),不影响3号线正常运营。(来源:“广东省(guǎngdōngshěng)互联网举报中心”微信公众号、@广州地铁)
误 区 换了新电表(diànbiǎo),用电量猛增?
真相:这是计量(jìliàng)精度提升带来的“错觉”。老旧机械式(jīxièshì)电表使用中易因磨损出现计量偏差(piānchā),常导致耗电统计偏慢,而智能电表采用电子芯片计量,能精准捕捉家电待机等微小电流,使以往被忽视的“隐形耗电”显现。同时,超龄家电能耗增加,也(yě)会在新电表的精准计量下,让用户产生(chǎnshēng)用电量上升的感觉。
在(zài)此提醒大家,如对电表计量存疑,可联系供电公司申请专业检测。日常生活中,养成(yǎngchéng)拔插头、更换节能家电等习惯,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电费支出,也有助于节能减排(jiǎnpái)。(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)
通 报(bào) 上海警方严厉打击涉企舆情敲诈犯罪
详情: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,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经营的自媒体账号(zhànghào),恶意炒作企业的所谓(suǒwèi)“负面(fùmiàn)信息(xìnxī)”,以“交钱就删”“不交再发”为要挟,以所谓“商务合作”“舆情服务”为掩护,实施针对企业的敲诈(qiāozhà)勒索犯罪,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,破坏(pòhuài)市场秩序(shìchǎngzhìxù)和营商环境。对此,今年以来,上海警方依托“砺剑”“净网”系列专项行动,畅通警企沟通渠道、广泛搜集犯罪线索,依法严厉打击涉企造谣抹黑、有偿删帖、舆情敲诈等违法犯罪活动,有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,有效(yǒuxiào)维护法治营商环境。
从已侦案件(ànjiàn)看,不法分子对企业实施舆情敲诈主要分为以下三步:
1.搜集编发负面、不实信息(xìnxī)
不法分子通常在短(duǎn)视频平台(píngtái)、社交平台注册账号,以自媒体身份(shēnfèn)经营(jīngyíng)积累一定影响力后,打着“舆论监督(yúlùnjiāndū)”旗号,通过网络有针对性搜集目标企业的所谓“负面(fùmiàn)信息”,随后采取“无中生有”“移花接木”“断章取义”等手段重新拼凑成文后冠以“吸睛标题(biāotí)”发布。这些负面、不实文章一般都滥用极端词汇,刻意制造公众对企业的不满情绪,极易快速引发舆论关注。不法分子舆情敲诈(qiāozhà)的目标,多为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、民生领域的知名企业,尤其是处于上市、融资等关键节点的大型企业。
2.利用网络炒作形成(xíngchéng)舆论压力
不法分子利用其经营的自媒体账号的影响力,编发的涉企负面、不实信息又刻意(kèyì)贴靠社会关注和(hé)网络(wǎngluò)热点,极易在短时间内大量转发评论,形成网络舆情。同时,为了进一步向目标企业施压,有的不法分子还会雇佣“网络水军”短时间多账号同步炒作负面信息,人为(rénwéi)制造(zhìzào)舆情发酵假象,逼迫企业主动联系不法分子,花钱息事宁人。
3.以(yǐ)舆论胁迫敲诈企业索取费用
在负面舆情(yúqíng)发酵后,有的不法分子采取直接威胁的方式,要求企业“有偿解决”,明示若不支付“删帖费”就继续(jìxù)发帖放大舆情;也有的不法分子打着(dǎzhe)“商业合作”旗号,以签署“合作推广”“舆论支持”等(děng)服务协议为名间接逼迫企业“付费删帖”,企图为敲诈勒索披上“合法”外衣(wàiyī)。
网警提醒:凡是以“有偿删帖”“舆情合作”等名义,明示或者暗示企业“付费避免曝光”的(de)行为,均可能涉嫌舆情敲诈。企业如果遇到类似情况,切勿恐慌,应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第一时间固定发帖内容(nèiróng)、聊天记录、合同签订、资金往来等证据(zhèngjù),及时依托(yītuō)“守沪e站”等警企合作机制反映(fǎnyìng)情况,并到公安机关报案(bàoàn),不要私下满足敲诈者支付“封口费”等要求。一时的隐忍换不来长久的“太平(tàipíng)”,只会助长犯罪分子的“胃口”。互联网平台应依法依规对相关虚假、侵权信息采取(cǎiqǔ)清理、屏蔽等措施,防止不实(shí)言论持续发酵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(huánjìng)。(来源:“公安部网安局”微信公众号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